在辽沈战役期间,傅作义一直希望能有所突破,其主观动因主要在于自保。他清楚地认知到:东北的局势一旦落幕,下一个焦点势必转向华北,而作为华北的主帅,他的前途与东北战局息息相关。如果能促使东北尽快稳定,华北的安全压力亦能减轻不少。
蒋介石的行动却让傅作义大感意外。1948年10月,蒋介石从东北赶赴北平。傅作义携带了一套详细的作战计划试图向蒋汇报,恰巧与郭汝瑰碰面。当时他坦率表达了自己的担忧:“希望总统能关注太原的战局,建议对东北、华北采取主动措施,请总统于下午召集会议,讨论太原和承德的应对策略。尤其考虑到辽西战事的趋势,我们必须提前部署,否则将来又会被动。”
按照惯例,未获蒋介石召见的一般需先通过俞济时请示。只有蒋点头,来见者才能面谒;若蒋拒绝,俞济时则会礼貌地劝离。傅作义因地位较高,见蒋的可能性远超常人。这一点也是他敢于主动来访的原因。但他在门外等候许久,最后却得到俞济时冷淡的答复“先生要去上海接夫人!”言下之意,蒋介石无需再见他。
无奈之下,傅作义只得离去。之后与杜聿明谈及此事,傅作义才知晓蒋介石突然前往上海,是因蒋经国在当地整顿经济,查办孔令侃投机倒把、扰乱金融之事。蒋闻讯急赴上海救人。蒋介石抵达上海,确实把孔救出,而后市场因金元券贬值波动十余日。
傅作义愤慨难平,他直言:“蒋介石宁愿顾及私情,放弃战机,这使我更加失去了对他的信任。”在傅作义辽沈之役正值生死攸关之刻,此时蒋介石为私事离开战场,无异于舍弃国家利益。不过事件本身远比表面复杂蒋介石多年行事并非为女色所困,他的目标以利益为重。倘若回顾蒋多年前执意迎娶宋美龄,取其背后江浙财团的支持,并不全是私人情感。实际上,婚后蒋迅速借力东山再起,赢得政权。至于让宋美龄掌管空军,同样因涉及巨额国防预算和中美关系,并不是因宋美龄懂军事。
因此,蒋介石此番“不见”傅作义,直言“去上海接夫人”,背后其实未必是儿女情长,而更可能出于对整体政治策略和经济局势的考量。那么为何蒋以如此直接的理由搪塞傅作义?必须回溯他在东北的所作所为。
侯镜如在《第十七兵团援锦失败经过》中回忆,蒋介石于10月6日上午抵达葫芦岛,带着侯镜如登场,简单寒暄并发表了一番鼓劲讲话,让士兵做好牺牲的准备。之后他电话联系锦州的范汉杰布置任务,随后登上重庆号巡洋舰。原本一切照常,转瞬形势剧变蒋突然戴上白手套开始在船上四处检查,最后发现船只杂乱无章大为不满。
蒋介石随即发飙,将海军司令桂永清痛斥一番,餐桌上的气氛骤然紧张。根据《事略稿本》记录,蒋介石对粤舰的脏乱感到痛心,归咎于桂永清缺乏海军知识,不肯虚心学习,而导致军纪松懈,令其忧虑国家命运。
不过在徐永昌的日记中,对蒋此番愤怒却有另一层解读。日记记载,蒋上船后,桂永清私下与徐永昌等人交流,以为东北大局已无可为,即使精锐部队出击亦难以扭转败势。徐永昌随后将这些话转告蒋介石,致使蒋心绪大坏,当场变脸,草草用餐后便离席,接着带白手套“找茬”。
官场流传,蒋介石虽然口头归罪桂永清,但真正的情绪爆发点却在于对东北前途的悲观判断。蒋回到北平时,徐永昌和郭汝瑰等人建议他留守,继续指挥战事,因为蒋能够平定军中诸多波动。但蒋本人对桂永清的观点颇为在意,甚至自身也未必对胜局看好。蒋经国在上海打虎风波,金融动荡不断,宋美龄亲自催促蒋介石前往处理。这一系列压力交错下,蒋最终选择离开北平,先奔上海解决“夫人(经济)”的问题。
偏偏此时傅作义又来请求见面,蒋介石便索性以“去接夫人”为由脱身,不愿再涉天下大事。这种随心所欲的决定,不仅使傅作义心生误解,实际上也埋下了后续无法收拾的隐患。
据杜聿明回忆,蒋介石于10月9日抵达南京后,才意识到东北的廖耀湘未能及时驰援锦州,竟还拖延在彰武观望而不采取行动。蒋因此大发雷霆,随即重返东北,怒斥卫立煌和廖耀湘。整个过程中,不难看出蒋介石情绪的反复与决策的突变,给战局带来了极大变数。
在线股票配资分红,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,上海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